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用傾聽幫助別人解脫

用傾聽幫助別人解脫

慈悲地諦聽的目的,不是要分析或驗證所發生的事,而是希望對方的心能獲得解脫,有機會說出心裡的話,感受到終於有人真正瞭解他(她)「諦聽」是種傾聽的方式,幫助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不斷地保持慈悲心,這過程太約需要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這時,你心裡只有一種想法與希望——讓對方有機會表達自己,因而減輕內心的痛苦,這就是你諦聽唯一的目的。其他那些對事實的分析與瞭解,只不過是諦聽的副產品罷了,最重要的是,要用慈悲心傾聽對方。


慈悲心是憤怒與痛苦的解藥

如果在傾聽時,能不斷地保持慈悲心,憤怒與不耐就無法生起,否則對方所說的話就可能激怒你,讓你生氣或痛苦,只要心懷慈悲,就能免於惱怒、生氣或失望。


當傾聽時,你希望自己能如觀世音菩薩一樣諦聽,但即使你很清楚對方正飽受痛苦,且現在就需要你的解救,還是得先裝備好自己,才能好好地諦聽他人的苦痛。


就好像消防隊員一定要有正確地裝備,如梯子、水與消防衣,且必須知道許多自我保護的方法,才能去滅火。當你諦聽受苦的人時,就如同走進火圈,痛苦與憤怒的火焰正燃燒著你要傾聽的人。如果你未具足裝備,不但無法幫助他,自己也會成為對內心之火的受害者,這就是為何需要裝備好的原因。


當傾聽時,需要的裝備就是慈悲,你可以用唸唸分明地呼吸來維持與滋長它。當唸唸分明地呼吸所聚集的正念,就能讓那股幫助對方傾吐心事的動力源源不斷。那麼即使對方說話尖酸刻薄,充滿責難、批判,由於不斷地練習唸唸分明地呼吸,你便受到慈悲心的保護,陪伴在他身邊一小時,也絲毫不以為苦。慈悲心不斷地滋養你,讓你知道自己正在幫助別人減輕痛苦,幫助你扮演菩薩的角色,你一定會是最成功的心理醫生。


慈悲來自於快樂與瞭解,當有慈悲心與深刻的瞭解,你就安全了。對方所說的話不會帶給你痛苦,你因此能做到深入地傾聽。當無法以慈悲心傾聽對方時,就不能假裝在聽,他一定會發現你內心也充滿痛苦的念頭,並未真正瞭解他(她)。但如果真正瞭解,就能以慈悲心諦聽,而傾聽的品質就是你修行的成果。


滋養自己

接觸他人的痛苦,不但可以滋養慈悲心,也能讓我們在幸福出現時,知道它就在那裡。如果我們未受過苦,就無法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接觸人生的苦痛,正是我們要修行的功課,但每個人都無法超越自己的極限。


我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如果聽了別人太多的痛苦與憤怒,自己也難免受到影響,因為接觸到的只有痛苦,沒有任何正向的事物,內心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我們平時就得修行,如此才能接觸那些不會傳遞痛苦的事物,例如天空、飛鳥、綠樹、花朵或孩子,那些能在內心或生活裡使人換燃一新,獲得安慰並能滋養的事物。


我們的內心都需要適當的滋養,聆聽鐘聲就是件令人愉悅的事。在梅村,當電話或鬧鐘響起時,或有人在敲打寺裡的大鐘時,每個人都會停下手邊的工作、交談或思緒,鐘聲於是成為敲醒正念的晨鐘。只要鐘聲響起,我們就全身放鬆,慢慢地回到呼吸上,接著會感到自己又真實地活在當下,體驗生命的驚喜。很自然地,我們會滿心歡喜地停下腳步,而非僵硬地站在那裡。然後,慢慢地、唸唸分明地呼吸三次,感謝能活得如此真實。當停下腳步,開始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祥和時,心又變得自由,我們會開始喜歡自己的工作,而周圍的人也變得愈來愈真實。


此外,瞭解自己的極限也是種修行,即使你是位心靈導師,有能力傾聽別人的痛苦,仍須知道自己的極限。你必須享受行禪,享受所喝的茶與別人的陪伴,如此心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要真正地傾聽別人,一定得先照顧好自己,一方面每天都獲得適當的養分。另一方面也要培養慈悲心,才能讓自己準備好傾聽別人。你要扮演的是菩薩的角色,菩薩內心有無盡的喜悅,能將人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完整書籍精彩內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14367

書摘本文已獲得橡樹林授權摘錄
書籍:你可以不生氣
作者:一行禪師 /游欣慈譯
出版社:橡樹林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