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無論何往,即是所在 (Where You Go, There You Are.)


當下,繁花盛開-無論何往,即是所在

你有發現到你怎麼逃也逃不了嗎?你不想處理、想逃開的事,或者用紙糊上、假裝沒有的事,都遲早會追上你-特別是跟舊習性和恐懼有關的事。我們常有一種浪漫的想法:如果這裡不好,只要換到那裡去,事情就會改觀;如果這個工作不好,換個工作;如果這個太太不好,換個太太;如果這個城市不好,換個城市;如果孩子造成問題,就交給別人看管。


這其中的想法是:麻煩的原因都是打從外面來的-因為在那個地方、因為他人、因為在那個情況下。只要換個地方、換個情況,一切會各就各位,你就可以重新做人,又是一條好漢了。

這種方式的麻煩在於,你容易忘了你始終帶著腦子和心(這ˇ有些人稱為業),不論再怎麼努力,都甩不掉自己。如果不是癡心妄想,你憑什麼理由相信再另一個地方事情會不一樣或有轉機?如果問題是出於看待、思考、行事的模式,那麼同樣的問題遲早又會浮現。經常,生命的停頓是因為我們不再努力面對生命,是因為我們不願對如實真相負責,解決難題。我們不明瞭,不管事情有多棘手,就在此時此處,我們便可以獲得清明、智慧和轉化,但對於自我意識來說,將問題投射到其他人或環境上要容易得多,也少了些威脅感。

挑錯、責怪、相信是外界需要改變,或從阻止你前進、成長並找到快樂的力量逃開,是容易的多;或是你可以全怪到自己頭上來以逃避責任,讓自己得以從完全搞砸、錯得無力回天的感覺逃開。然而,無論是怪別人或是怪自己,你都是相信自己無法真正改變成長,你需要走開,讓別人不再受苦。

這種處事方式所造成的傷害隨處可見,舉目四望,到處都是破裂的感情關係、破碎的家庭和殘破的人心-失了根,走失了;從此地流浪到他處、從一個工作換到另一個,從一段感情轉投另一段,從一種救贖的想法轉向另一種;渴望對的人、對的工作、對的地方、對的書能使事情改觀;或是感覺孤立、不值得被愛,甚至在絕望中放棄尋求內心平靜,甚至試也不試,無論心中明知放棄是多麼的錯誤。

對於這種想在他處找尋解答的模式,禪修本身並不能讓你滿足。有時人們習慣性地轉換場域、換老師、換修行方法,找尋某種特別的東西、特別的法門、特別的人我關係,某種傾刻間的「陶醉感」,以便打開通向自我理解與解脫之門,但這可能會變成一個嚴重的妄想、一個無止境的探索,卻忘了觀照離家最近卻也許是最痛苦的答案。人們由於害怕,又渴望有個特別的人適時出現,幫助他們更分明地觀照事物,常會不健康地依賴禪修老師,忘了不管老師有多好,你終究必須自己從事內心的修行,而這種修行得發自於你的生命。

有些人甚至誤用老師帶領的禪修閉關,將其當做浮木抓著,卻未把握深入覺照自己的機會。就某方面來說,在閉關期間一切都容易多了,生活所需被打理好了,世界有意義了,只要保持正念,置身當下,關懷的工作人員將飲食照料得妥妥貼貼,只消諦聽那些自身已從事深入修行,並達到相當智慧與和諧的人所開示的偉大智慧,我們就能轉化,且活得更圓滿,更知道如何在世間自處,對自己的問題也更有深入的看法。

一般而言,這是對的,好老師、長期閉關與獨一靜處,確有深刻的價值和療癒效果,當然這只有在一個人願意面對任何浮現得念頭的前提下;但這些做法也會有危險,必須分外小心,因為閉關也可能變成自生命與世界中閉關,結果「轉化」僅止於膚淺,而導致在閉關結束後的幾天、幾週或幾個月之後,一且又回到舊有模式,人我關係中又欠缺清明,然後只好不斷期待下一次閉關,下一位偉大的老師,或者前往亞洲佛國朝聖,再不然就是編織出浪漫的幻想,期待自己將能更深刻更清晰地觀察事物、成為更好的人。

這種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太常見的陷阱,長遠來說,逃避自己是不可能的,只有轉化一途。無論你用瞌藥還是禪修,酒精還是套裝行程,離婚或辭職,沒有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導向成長,除非你完全面對當前的狀況,以正念打開心靈,用當前狀況的艱難與困苦磨掉自己的菱角。換句話說,你必須願意讓生命本身成為你的老師。

這才是正念的運作方式,只有用此時此地所覺察到的一切來努力,然後,「當下」真的「即是」了....在當下這個地方、在當下這份人我關係中、在當下這個困境裡、在當下這份工作中。正念的挑戰在於處理你置身其中的情況-無論令人多不愉快、多沮喪、多受限、看起來如何沒完沒了又動彈不得-在擺脫這些狀況向前邁進之前,你必須盡一切力量運用他們的能量來轉化自己,真正的修行需要在此處落實。

所以,如果你認為禪修單調無趣,沒有價值,或是因緣條件不理想,或是你以為去喜瑪拉雅山的山洞、亞洲佛國的寺院、熱帶海灘、自然景觀環繞的閉關中心,一切就會變得更好,禪修就能更上一層樓。請三思吧!因為當你到了山洞、海灘或閉關中心,你的內心、身體和呼吸還是和這裡一樣。在山洞裡15分鐘之後,你或許會開始感到寂寞,想要多點光亮,擔心屋頂破洞會讓水滴到身上;又或是你在海灘,遇到濕冷天氣;還有可能你在閉關中心,卻不喜歡那裡的老師、食物或房間;反正你總會有不喜歡的事物,那何不放下這一切,承認你最好還是無論置身何處都泰然自若?只有當你願意放下一切,你才能探觸到生命的核心,讓正念進來療癒,只有在你了解這一點之後,山洞、寺院、海灘、閉關中心對你才是真正的豐盛之處,但同時,在其他的時刻、地點,也都一樣能豐盛。  


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8489

書摘本文已獲得心靈工坊授權摘錄
書籍:當下,繁花盛開
作者:喬.卡巴金博士 Jon Kabat-Zinn, Ph.D
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