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體貼還是控制?


問:朋友們都知道我是個體貼的太太和媽媽,我什麼都幫先生和孩子打點好,辛苦的為家人付出,他們竟然嫌我囉嗦,還常與我爭吵,真是不知好歹。

有些行為看來很體貼,但是背後或許隱藏著控制他人的欲望(貪念)或某種恐懼。就像太太幫先生打點好每天上班外出的衣服鞋子或者三餐飲食,或是有些先生喜歡干涉太太的穿著打扮以及人際往來;再或者,部分男女朋友交往時,有些人會干預對方的社交生活,表面上似乎是為了對方好而關心,但實際上可能隱藏了希望對方依照我期待的方式過日子的欲望。

如何了解自己是單純體貼他人,或者內在其實有著控制支配他人的欲望呢?如果只是純粹的關心和體貼,那麼即使他人不願意配合,我們也不會生氣,還是平靜自在;反之,如果是想控制他人,那麼當他人不能配合時,我們便會感到憤怒、不滿或害怕。

就像另一半如果不喜歡我們為他搭配的穿著,而挑選了其他的衣服時,如果我們因此感到不快,這時很可能自己不高興的來源是因為我們想控制對方的欲望不能被滿足,才會引起負面情緒。

有時候我們替同事順手做些小事,像是主動開燈增加空間明亮度,或買些小點心請同事,但同事卻又把燈關了,或者不喜歡吃我們買的點心。這時如果我們覺得不高興,也許應該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感到不舒服,當我們找出內在真正的動機時,經常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內在動機未被滿足,才會感到不快。

已經長大了的孩子跟朋友相約出遊,我們因擔心而常打手機或送簡訊’關懷’,孩子們受不了就乾脆關手機或不接我們的電話,引起了我們的不快而產生親子之戰。如果我們可以往內察覺自己不安的因,處理及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就不會把自己的生氣恐懼怪罪到孩子的頭上了。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成年的孩子基於健康理由,要求年老父母飲食清淡,少吃油膩,多吃蔬食,但父母卻不願意調整飲食習慣,導致孩子與父母產生摩擦或是帶來衝突,這時候身為孩子的人如果仔細坦誠了解自己憤怒的理由,可能會發現原來是自己擔心父母一旦生病,說不定會失去父母親的關愛,也可能是害怕父母生病,自己肩上的負擔將會增加,甚至無力照顧。

當情緒冒出來的時候,要試著仔細觀察情緒背後的原因,自己的情緒其實完全是自己的問題,無關乎別人。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如果自己有任何負面情緒,不要把情緒歸罪到別人的頭上,而要自我觀察導致負面情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情緒和生命的主人。

以上文章感謝許瑞云醫師分享
http://happy1013.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2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