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本梯已經全部額滿,無法再接受報名,在此向向隅者致歉,本梯十多位已報但未報上者,下梯將優先通知及錄取;陳德中老師下梯開課為七月份,地點一樣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恩大家,也祝福大家~~)
新一季的正念減壓課程開始接受報名了!
3/19起每週三晚上七點,
由陳德中老師親自帶領,
地點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詳情如下網頁:
http://goo.gl/Qm2Pw0
歡迎您,祝福您~~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美國時代雜誌2014年2月號封面報導正念風潮
美國時代雜誌2014年2月號封面報導正念風潮,提及:Mindfulness、MBSR、Mindful School。如果您想了解正念定義、概念及學習好處,可以參考此份中文簡報:http://goo.gl/TVWl0R
Time Magazine報導: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163560,00.html#ixzz2rEDuApzc
The raisins sitting in my sweaty palm are getting stickier by the minute. They don't look particularly appealing, but when instructed by my teacher, I take one in my fingers and examine it. I notice that the raisin's skin glistens. Looking closer, I see a small indentation where it once hung from the vine. Eventually, I place the raisin in my mouth and roll the wrinkly little shape over and over with my tongue, feeling its texture. After a while, I push it up against my teeth and slice it open. Then, finally, I chew — very slowly.
I'm eating a raisin. Bu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m doing it differently. I'm doing it mindfully. This whole experience might seem silly, but we're in the midst of a popular obsession with mindfulness as the secret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 and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it has clear benefits. The class I'm taking is part of a curriculum called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developed in 1979 by Jon Kabat-Zinn, an MIT-educated scientist.
The raisin exercise reminds us how hard it has become to think about just one thing at a time. If distraction is the pre-eminent condition of our age, then mindfulness, in the eyes of its enthusiasts, is the most logical response.
"Educators are turning to mindfulnes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perhaps a good thing, considering how digital technology is splitting kids' attention spans too. (The average American teen sends and receives more than 3,000 text messages a month.) A Bay Area--based program called Mindful Schools offers online mindfulness training to teachers, instructing them in how to equip children to concentrate in classrooms and deal with stress.... the group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000 pupils, and educators in 43 countries and 48 states have taken its courses...."
Time Magazine報導: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163560,00.html#ixzz2rEDuApzc
The raisins sitting in my sweaty palm are getting stickier by the minute. They don't look particularly appealing, but when instructed by my teacher, I take one in my fingers and examine it. I notice that the raisin's skin glistens. Looking closer, I see a small indentation where it once hung from the vine. Eventually, I place the raisin in my mouth and roll the wrinkly little shape over and over with my tongue, feeling its texture. After a while, I push it up against my teeth and slice it open. Then, finally, I chew — very slowly.
I'm eating a raisin. Bu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m doing it differently. I'm doing it mindfully. This whole experience might seem silly, but we're in the midst of a popular obsession with mindfulness as the secret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 and a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it has clear benefits. The class I'm taking is part of a curriculum called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developed in 1979 by Jon Kabat-Zinn, an MIT-educated scientist.
The raisin exercise reminds us how hard it has become to think about just one thing at a time. If distraction is the pre-eminent condition of our age, then mindfulness, in the eyes of its enthusiasts, is the most logical response.
"Educators are turning to mindfulnes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perhaps a good thing, considering how digital technology is splitting kids' attention spans too. (The average American teen sends and receives more than 3,000 text messages a month.) A Bay Area--based program called Mindful Schools offers online mindfulness training to teachers, instructing them in how to equip children to concentrate in classrooms and deal with stress.... the group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000 pupils, and educators in 43 countries and 48 states have taken its courses...."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體貼還是控制?
問:朋友們都知道我是個體貼的太太和媽媽,我什麼都幫先生和孩子打點好,辛苦的為家人付出,他們竟然嫌我囉嗦,還常與我爭吵,真是不知好歹。
有些行為看來很體貼,但是背後或許隱藏著控制他人的欲望(貪念)或某種恐懼。就像太太幫先生打點好每天上班外出的衣服鞋子或者三餐飲食,或是有些先生喜歡干涉太太的穿著打扮以及人際往來;再或者,部分男女朋友交往時,有些人會干預對方的社交生活,表面上似乎是為了對方好而關心,但實際上可能隱藏了希望對方依照我期待的方式過日子的欲望。
如何了解自己是單純體貼他人,或者內在其實有著控制支配他人的欲望呢?如果只是純粹的關心和體貼,那麼即使他人不願意配合,我們也不會生氣,還是平靜自在;反之,如果是想控制他人,那麼當他人不能配合時,我們便會感到憤怒、不滿或害怕。
就像另一半如果不喜歡我們為他搭配的穿著,而挑選了其他的衣服時,如果我們因此感到不快,這時很可能自己不高興的來源是因為我們想控制對方的欲望不能被滿足,才會引起負面情緒。
有時候我們替同事順手做些小事,像是主動開燈增加空間明亮度,或買些小點心請同事,但同事卻又把燈關了,或者不喜歡吃我們買的點心。這時如果我們覺得不高興,也許應該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感到不舒服,當我們找出內在真正的動機時,經常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內在動機未被滿足,才會感到不快。
已經長大了的孩子跟朋友相約出遊,我們因擔心而常打手機或送簡訊’關懷’,孩子們受不了就乾脆關手機或不接我們的電話,引起了我們的不快而產生親子之戰。如果我們可以往內察覺自己不安的因,處理及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就不會把自己的生氣恐懼怪罪到孩子的頭上了。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成年的孩子基於健康理由,要求年老父母飲食清淡,少吃油膩,多吃蔬食,但父母卻不願意調整飲食習慣,導致孩子與父母產生摩擦或是帶來衝突,這時候身為孩子的人如果仔細坦誠了解自己憤怒的理由,可能會發現原來是自己擔心父母一旦生病,說不定會失去父母親的關愛,也可能是害怕父母生病,自己肩上的負擔將會增加,甚至無力照顧。
當情緒冒出來的時候,要試著仔細觀察情緒背後的原因,自己的情緒其實完全是自己的問題,無關乎別人。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如果自己有任何負面情緒,不要把情緒歸罪到別人的頭上,而要自我觀察導致負面情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情緒和生命的主人。
以上文章感謝許瑞云醫師分享
http://happy1013.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24.html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13第四季正念減壓課程 (陳德中老師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本梯次已全部額滿,未能錄取此梯者下梯陳德中老師開課時(2014/3/19)將優先錄取,非常感恩大家,也祝福大家)![]() |
好評不斷的課程開始接受新一季的報名了 祝福大家 喜悅平安http://www.counseling.com.tw/mbsr-22577215173891338754.html |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張老師月刊2013年5月號:正念,全新的生活態度 by 陳德中
http://www.lppc.com.tw/ch/CH2/2818/MD/MD965915.html
正念,全新的生活態度
★陳德中
諮商心理師、正念減壓(MBSR)專業師資
真正的探險旅程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新眼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979年,正念減壓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首度帶領八周的療程/課程,對象是一批慢性疼痛的病人。開始時,醫院多數人都對這個帶有東方禪味的治療法抱持保留態度,甚至有人覺得他是否瘋了;因為,人們都把疼痛當作急欲除之而後快的頭號大敵,到醫院就是想把疼痛趕跑,而醫師使用各種麻醉藥劑也就是為了幫病人消除疼痛。但,卡巴金不但不幫病人「消滅」疼痛,還要病人去面對疼痛,甚至向內觀照身體,去仔細覺察這些疼痛;操作方式與思維理路都完全相反。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正念治療,覺知是最重要的核心基礎。
玉雅(化名)是年輕的女醫師,也是我在台灣開設之正念減壓課程的學生之一。八周課程後,有一次她跟我聊天,說到她醫師工作繁重、壓力很大,以前經常頭痛,過去一直有吃止痛藥的習慣,但在上完課後,她已很少頭痛,也很久沒吃止痛藥了。
詢問她原因,她說經過正念練習後,她發現過去每當工作壓力來臨,都會不自覺地皺起眉毛、聳起雙肩,整個頭部及肩頸部都在用力;時間一久,頭就會開始痛,而當頭在痛時,就只有吃止痛藥了。現在,她的自我覺察力增加了,每當她開始皺起眉頭,一發現並即時放鬆肌肉,趁一切才剛開始就先發覺並處理,不讓明顯頭痛有成形的機會。
因此,光是發展出自我觀照的覺知能力,對健康就有不小的幫助。
除了覺知,「不評判」及「去(自我)中心化」的態度,則是正念減壓法能幫助人進一步轉化的關鍵。
回到當年的卡巴金博士,當時他不只要慢性疼痛的病人向內觀照身體的感受,還要去覺察它們的本質,包括這些感覺的變化性,並且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客觀地看待那些出現在身體上的各式感受。不管舒服或不舒服,就只是從旁看著它們,不把那些疼痛當作是「我」或「我的」;亦即,不是「我XXX好痛苦」,而是「那個膝蓋部位有點疼痛」。
經過每日的正念禪修練習和觀念導引,慢慢地病人們即使還有「痛」,卻不再「痛苦」;而且,在主觀的感受上,生理上的疼痛也慢慢減輕了。後續的醫學研究證實,正念減壓療程能有效提升病患對疼痛的適應力、減少疼痛引發的負面情緒(如焦慮、生氣),亦能治療或減低疼痛的程度,大大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逐漸地,正念減壓在美國也應用在其他疾病上,同樣能增加病患對疾病的心理適應,減少疾病所引起的壓力、焦慮及睡眠失調等問題,有效提升病患整體的生活品質;進而藉由心的訓練,促進正面的大腦活動,並強化人體的免疫功能。因此,目前北美已陸續有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開設此課程。而臺灣,則在2011年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開設了第一個醫療體系內的正念減壓課程。
覺知問題所在、採取全新態度,負面情緒自然鬆綁。
除了醫療應用外,正念對一般人的生活是否有幫助呢?
淑芳(化名)是六十多歲的家庭主婦,她原是為了解決手痛問題而來報名我所開設的正念減壓課程。後來她告訴我,這課程出乎預期地解決了她三十八年來的婚姻問題。她說:
剛開始上課時,我很懷疑這課程到底有什麼幫助?就在我遲疑到底要不要繼續時,發生一件很奇妙的事。大概在第四周某一天,我突然「頓悟」似地明白,正念減壓的主要精神應該是:所有身體感受及內心雜念等都可以隨它來去,就算覺察(它)一直來也無所謂,反正(它)本來就是可以一直存在的,不用在意它。只要能體會到這點,只要能與(它)和平相處,那麼,很多過去一直在意的事,也就可以隨風來、隨風去,都不會讓你受到它的影響。
這個內在的自然體悟,出乎意料,竟神奇地改變了我那三十八年來一直「勉強接受但不甚滿意」的婚姻。我到六十歲都還一直在想要不要跟我先生離婚。在一般人看來,這婚姻算是不錯的,沒有劈腿、外遇之類的婚姻殺手。但三十八年來,我常會因為他的言語而生氣,經常處在隨時會爆發戰事的恐懼中,有時只為了「抹布要不要曬太陽才能殺菌」就可以演變成三小時的大戰,接下來可能是長達一周甚至一個月的冷戰。就這樣很無奈地忍受了三十八年。
但在這次體悟後,我突然覺得那些我非常不能忍受的言語,其實就和來來去去的雜念一樣,它本來就會一直來去,我幹嘛要跟它對抗?!我連自己的雜念都無法管控了,怎麼還想去管別人的雜念呢?這不是太緣木求魚嗎?
真的非常神奇,從此我對先生的任何言語都不再感到困擾了。哇!我好興奮,我真的達到「超脫」的境界。當我不再執著於過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曾經讓我受傷的言語,「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我的能力,而我也就獲得自由了。
因此,除了生理上的疼痛,正念也可以處理情緒與認知的層面。
1992年起,威廉斯、蒂斯岱、及西格爾三位心理學家至美國麻州醫學院學習正念減壓,幾年後結合「正念減壓(MBSR)」與「認知行為治療(CBT)」,發展出「正念認知治療(MBCT)」。MBCT除了覺察情緒外,也從認知層面下手,協助阻斷「鬱悶心情與反覆負向思慮」之間交互影響的的惡性循環,協助當事人培養「將『認知』體驗為『心理事件/念頭』的能力,而不把『認知』當作『客觀事實』或是『我』的反映。」
對有受過正念訓練的助人工作者來說,可協助當事人從本來的「行動模式」,逐漸轉化到「同在模式」:透過覺察,開啟內在空間,安住當下,用心體解其意;從情緒思想的反芻不休,轉換到能與一切情境共存,增加對複雜情感的容受;再透過前段提到的認知體驗與了悟,讓當事人不再於情緒、認知、行為間的負向漩渦中打轉,慢慢轉化並超脫出來。
當下安住了,便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而對我個人及大部分的人來說,正念也可以很簡單,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把眼前的事做好,並享受過程的樂趣。「一次只做一件事」,也是我在正念修習後做出的調整。如果有五件事,不懂正念前,我可能會擔心這麼多事做不完,時間和心思都花在擔憂上,最後一件事也做不好。有了正念,我就會挑一件事,專心致志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就這樣,俐落又從容地專注於當下的每一件事。而步行時,我會將注意力放在足跟抬起和足尖落地的動作上,用心感受雙腳和地板間的輕微摩擦;吃飯時,會放慢咀嚼的速度,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生活,其實處處充滿美好。
* * *
卡巴金博士很喜歡說三句話:「nowhere to go, nothing to do, nothing to attain.」我想這正是我們東方哲學與禪宗無所求的態度,也是正念減壓的重要精神。
無所求,結果卻也水到渠成。自卡巴金創設正念減壓法起,從醫學應用到心理治療,從人際關係的改善到生活態度的轉化,正念從東方傳到西方,又從西方傳回東方。
最後,我想以我極為敬重的法鼓山聖嚴法師曾說的話跟諸位分享,也為正念的態度與精神做總結:
「成功就是起點,失敗就是經驗;過程就是結果,現在就是全部。」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MBSR正確的態度-無為不強求(Non-Doing):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Non-Striving)不強求想要的目的。
1. 不作判斷(Non-Judging) :不對自己情緒、想法、疼痛等現象作好或壞的價值判斷,只是純粹地覺察。
2. 保持耐心(Patience):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與它們和平共處。
3. 初學之心(Beginner’s Mind):常保持初學者之心,以赤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事件的發生。
4. 信任自己(Trust):信任放下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5. 無為不強求(Non-Doing):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Non-Striving)不強求想要的目的。
6. 接受現狀(Acceptance):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
7. 放下種種(Let it go):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每個當下發生的身、心事件。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法鼓學院推廣教育中心-MBSR 正念減壓課程
♣課程特色:
1979年,喬.卡巴金博士在麻州醫學院,開設減壓門診,創立「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課程,開啟了歐美醫學、心理治療界研究並應用正念訓練的風潮。在今日,正念培育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利益,在歐美的醫學、神經科學、健康照護、心理治療和教育領域已經獲得數以千計的研究證明,並被廣泛地運用在醫院、診所、學校、司法矯正機構,以及企業界。本課程完全依循「正念減壓」課程模式。
♣課程目的:
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更了解自我的身心世界。更善巧地處理生活、工作等壓力,減少壓力對身心的負面影響。更有智慧地處理人際關係、從容面對人事的紛擾。更自在、淡定地面對生命中所遭遇的挑戰與困境。
♣課程的介紹:
「正念減壓」是一個參與性的,連續八週的團體課程(最多20人)。在每週的課堂中,學習在行住坐臥、日常活動中培育正念覺察力的方法,共同討論如何以正念面對、處理生活中的壓力、起伏與困境。課後需學員落實家庭作業。課程亦包含一個整日共8小時的靜默正念練習(在第七週週末)。
♣本課程授課方式與教學目標:
授課方式:
採用講授、實作練習、分享討論三種方式進行。
教學目標:
1.了解正念的精神與修習正念的正確態度
2.熟悉正式與非正式的正念練習
3.培養運用正念於日常生活的興趣與習慣
♣特色與適合的對象:
1.處於家庭、工作、課業、人際關係等壓力的社會大眾
2.希望改善緊張、焦慮、失眠、疲勞之上班族
3.對正念運用有興趣之心理、醫護、教育、社工等專業人士
4.希望學習正念禪修的一般大眾
注1:此課程並非心理治療課程,學員須具備自主、自律能力,因此不適合處於嚴重或急性身心疾患者。
注2:請自備瑜珈墊。上課請穿寬鬆衣褲。上課前1小時請勿進食。
♣授課進度表:
第一週 主題:正念是什麼
活動:相見歡、團體公約說明、葡萄乾練習、腹部呼吸、身體掃描
第二週 主題:認知&創造性回應
活動:身體掃描、立姿正念瑜伽、團體討論、坐姿覺察呼吸
第三週 主題:活在當下的快樂與力量
活動:坐姿覺察呼吸、正念行走、臥姿正念瑜伽、探討愉悅事件
第四週 主題:制約作用和認知如何塑造我們的經驗
活動:立姿瑜伽、坐姿覺察身體與感受、探討不愉悅事件
第五週 主題:壓力反應/自動化/失念
活動:立姿瑜伽、坐姿無揀擇的覺察、團體討論
第六週 主題:正念的溝通與人際關係
活動:立姿瑜伽、正念靜坐、團體討論、溝通練習
第七週 主題:正念全面融入生活
活動:換位練習、正念瑜伽、正念靜坐、團體討論、慈心培育
一日正念課 (0900~1700)主題:培養時時活在當下的能力
活動:正念靜坐、正念瑜伽、正念行走、身體掃描、慈心培育
第八週 主題:正念的新人生
活動: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正念靜坐、正念資源介紹
♣本期課程上課日期:
2/26. 3/5. 3/12. 3/19. 3/26. 4/2. 4/9. 4/13(整日). 4/16.
♣溫宗堃老師教師簡介:
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法鼓佛教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兼任語言與翻譯中心主任;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顧問;南華正念中心正念讀書會召集小組成員。接觸正念禪修十餘年,並於美國接受「正念減壓身心醫學七日專業訓練」。著有「西方正念教育概觀:向融入正念訓練於我國教育邁進」、「正念學:佛教禪修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等多篇學術論文,並曾翻譯《正念禪修方法》等多本正念禪修相關書籍。曾帶領「教育部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研習─正念治療與正念教育工作坊」,於法務部保護司舉辦之「全國觀護人職能訓練暨業務研討會」帶領「正念減壓體驗課程」。
♣開課時間:2/26 (二) 晚上19:10-21:00(為期8週)
♣學費:4,800元
♣開課地點:法鼓德貴學苑八樓815教室(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捷運西門站5號出口)
PS:德貴學苑現場不開放現金繳費。請多加利用匯款繳費。
聯絡電話:02-2773-1264 ,E-MAIL: buddedu@ddbc.edu.tw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我們生命的主權是誰?
當我們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與境遇負起完全的責任,我們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們把自己的境遇怪罪於誰,我們就等於把自己生命的自主權交付與誰。
如果我說'我的兒子讓我氣得睡不著覺', 那我生命的主權是我的兒子。如果我說'我讓自己氣得睡不著覺',那我就拿回自己生命的主權。既然是我自己讓自己氣得睡不著,我當然可以選擇不要讓自己氣得睡不著。
如果我說'我的先生脾氣不好讓我很不快樂',那我生命的主權是我的先生和先生的脾氣。如果我說'我讓我自己很不快樂', 那我才會拿回自己生命的主權。既然是我讓自己很不快樂,我當然也可以選擇讓自己快樂。
要改變先生和他的脾氣可能非常的困難,但如果清楚先生的脾氣是先生的問題,我選擇的反應是我的問題。當他發脾氣時,我可以選擇不與他的脾氣對應。清楚的看著正在發生的事,如同看一場電影一樣,不攪和進去,保持覺知力,提醒自己誰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如果發覺自己很生氣又無法控制時,可以做DVD的甩還宇宙法能量運動。
大多數的人都還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需要經過慢慢的學習,我們才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當生命的主權在自己身上時,我們才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境遇,也才能選擇真正地放下。
感謝許瑞云醫師分享此文
http://happy1013.blogspot.tw/2012/01/blog-post_30.html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013 正念與慈悲禪定 國際研討會
2013 正念與慈悲禪定 國際研討會
請注意:正念工作坊下午課程僅可擇一參加,請於報名表中填寫與確認。於研討會前一週將再度確認報名者參加意願,並通告學員編號,如有缺額將通知候補名單參加工作坊。
議程
102 年 3 月 7 日(星期四)
開幕式 釋惠敏教授致詞
09:30 ~ 10:20 第一場次:「正念」
主持人:釋惠敏教授
1-1 Ven. Dhammadinnā:"Early Buddhist textual sources o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 mindfulness" (早期佛典中的正念與慈悲禪定)
10:40 ~ 11:50 主持人:釋惠敏教授
1-2溫宗堃助理教授:
「正念在醫學、心理治療與教育的運用」
14:00 ~ 15:20 第二場次:「主題演講」
主持人:謝仁俊教授
2-1 Prof. Richard Davidson:"Neuroscientific studies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dfulness" (正念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證發現)
15:40 ~ 16:50 主持人:謝仁俊教授
2-2 Prof. Richard Davidson: "Neuroscientific studies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dfulness"(正念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證發現)
102 年 3 月 8 日(星期五)
第三場次:「心智與腦研究設計議題」
主持人:賴明亮教授
3-1 Prof. Richard Davidson:"Experienc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Ze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and mind training"(禪、慈悲禪定與心智訓練的研究設計專題座談)
10:40 ~ 11:50 主持人:賴明亮教授
3-2 Prof. Richard Davidson:"Experienc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Ze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and mind training"(禪、慈悲禪定與心智訓練的研究設計專題座談)
14:00 ~ 14:50 第四場次:「慈悲心像—禪修在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
主持人:陳榮基教授
4-1 釋惠敏教授:
「慈悲心像之禪修課程與數位學習」
15:10 ~ 16:50 主持人:陳榮基教授
4-2 杜正民教授:「正念覺察與慈悲心像」
4-3 吳昌衛助理教授:「正念禪修與大腦功能影像」
102 年 3 月 9 日(星期六)
主持人:溫宗堃助理教授
黃鳳英助理教授:正念治療的簡介與臨床運用
10:40 ~ 12:00 主持人:黃鳳英助理教授
溫宗堃助理教授、黃創華助理教授:正念教育的研究與發展
14:00 ~ 17:00
正念教育工作坊
團體帶領者:
溫宗堃助理教授(法鼓佛教學院)
黃創華助理教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正念心理療癒工作坊
14:00 ~ 17:00
正念心理療癒工作坊
團體帶領者:
鄭逸如助理教授(台大臨床心理中心主任)
陳秀蓉副教授(台師大臨床心理師)
黃鳳英助理教授(國北教生命教育所)
國外學者簡歷
Prof. Richard J. Davidson
Davidson 教授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教授,也是該校 William James and Vilas Research 研究中心的主任。並且是國際學術界開啟正念與慈悲禪定神經心理學研究的開創者。Davidson 教授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班,並自1984年起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Davidson 教授是享譽國際的「情緒與情緒性疾病」教授,他曾經獲得多個美國國家級心理疾病科學研究者獎章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awards for his research including a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cientist Award, a MERIT Award from NIMH, an Established Investigator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NARSAD), the 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Hilldale Awar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同時,他也是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科學教授得獎人,並擔任美國「心智、生理、大腦與健康」相關研究協會、基金會與團體的主要督導,終至讓他在2000年時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所頒的最傑出終身科學成就的獎章(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 given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the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Award. )。他曾發表過超過 150 篇的期刊文章以及十多本書籍。
Ven. Dhammadinnā (Giuliana Martini)
哲學博士(那不勒斯大學,2010)
現任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助理研究員
專長:佛教語言學(巴利語、梵語、藏語、和闐語);印度伊朗語言學;初期印度佛教與印度初期歷史;佛教禪修;五、六世紀大乘在和闐的傳播。
國內學者簡歷(依研討會場次排列)
釋惠敏教授 (郭敏芳)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西蓮淨苑住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學術專長為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教務長、共同學科主任、共同學科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者。
溫宗堃助理教授
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專任助理教授。福嚴佛學院兼任教師。美國麻州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專業訓練課程。專長為初期佛教、巴利佛教、正念禪修的理論與應用。
謝仁俊教授
瑞典卡洛琳斯卡臨床神經科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合聘教授。臺北榮總教研部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小組主持人及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客座教授。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專長為腦影像學、神經精神醫學、神經麻醉及疼痛醫學、臨床醫學、神經生物學、復健醫學、睡眠醫學、認知神經科學、意識科學、神經工程。
賴明亮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部主治醫師。專長為臨床神經學、腦血管疾病、臨床藥理學、緩和醫療(醫師靈性照顧)。
陳榮基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任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曾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教授、主任、副院長。前恩主公醫院院長。臺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專長為神經內科專科。
杜正民教授
現任法鼓佛教學院佛學系教授及中華電子佛典協副主委,兼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暨「漢籍全文工作小組」召集人。專長為佛教數位典藏、佛教與資訊社會、佛學與科技應用、如來藏研究。
吳昌衛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功能性磁振造影、醫學影像與信號處理、認知神經科學。
黃創華助理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哲學博士。現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專任助理教授。英國牛津正念中心第一階段正念認知治療(MBCT)師資訓練課程。國際Zerka Moreno心理劇學院高級導演證照、訓練師證照。
鄭逸如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博士。現任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專長為壓力管理、身心壓力調節、疾病調適、診療調適、健康行為促進、健康焦慮管理與治療、情緒調適與管理、人際關係與溝通、自我探索與成長。
陳秀蓉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及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副教授。學術專長:臨床健康心理學、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
黃鳳英助理教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正念心理治療、喪親悲傷諮商、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醫療社會工作、死亡與臨終心理學。
- 時間:2013年 3月7日 ~ 9日
- 地點:法鼓佛教學院 國際會議廳(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620號)
- 交通方式詳見交通指南介紹,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國光客運當天會增加發車班次
- 報名截止日:2013年1月31日 - 一律採網路報名,研討會與工作坊全程免費,名額有限
- 主辦單位:法鼓佛教學院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 協辦單位: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 指導單位:教育部 外交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會議設有講者英文口譯,備有午餐,請自備環保餐具及環保杯
- 正念工作坊名額有限,以從事教育、健康照顧、諮商輔導的專業人士為優先
請注意:正念工作坊下午課程僅可擇一參加,請於報名表中填寫與確認。於研討會前一週將再度確認報名者參加意願,並通告學員編號,如有缺額將通知候補名單參加工作坊。
議程
102 年 3 月 7 日(星期四)
開幕式 釋惠敏教授致詞
09:30 ~ 10:20 第一場次:「正念」
主持人:釋惠敏教授
1-1 Ven. Dhammadinnā:"Early Buddhist textual sources o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 mindfulness" (早期佛典中的正念與慈悲禪定)
10:40 ~ 11:50 主持人:釋惠敏教授
1-2溫宗堃助理教授:
「正念在醫學、心理治療與教育的運用」
14:00 ~ 15:20 第二場次:「主題演講」
主持人:謝仁俊教授
2-1 Prof. Richard Davidson:"Neuroscientific studies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dfulness" (正念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證發現)
15:40 ~ 16:50 主持人:謝仁俊教授
2-2 Prof. Richard Davidson: "Neuroscientific studies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dfulness"(正念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證發現)
102 年 3 月 8 日(星期五)
第三場次:「心智與腦研究設計議題」
主持人:賴明亮教授
3-1 Prof. Richard Davidson:"Experienc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Ze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and mind training"(禪、慈悲禪定與心智訓練的研究設計專題座談)
10:40 ~ 11:50 主持人:賴明亮教授
3-2 Prof. Richard Davidson:"Experienc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Zen, benevolence meditation and mind training"(禪、慈悲禪定與心智訓練的研究設計專題座談)
14:00 ~ 14:50 第四場次:「慈悲心像—禪修在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
主持人:陳榮基教授
4-1 釋惠敏教授:
「慈悲心像之禪修課程與數位學習」
15:10 ~ 16:50 主持人:陳榮基教授
4-2 杜正民教授:「正念覺察與慈悲心像」
4-3 吳昌衛助理教授:「正念禪修與大腦功能影像」
102 年 3 月 9 日(星期六)
主持人:溫宗堃助理教授
黃鳳英助理教授:正念治療的簡介與臨床運用
10:40 ~ 12:00 主持人:黃鳳英助理教授
溫宗堃助理教授、黃創華助理教授:正念教育的研究與發展
14:00 ~ 17:00
正念教育工作坊
團體帶領者:
溫宗堃助理教授(法鼓佛教學院)
黃創華助理教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正念心理療癒工作坊
14:00 ~ 17:00
正念心理療癒工作坊
團體帶領者:
鄭逸如助理教授(台大臨床心理中心主任)
陳秀蓉副教授(台師大臨床心理師)
黃鳳英助理教授(國北教生命教育所)
國外學者簡歷
Prof. Richard J. Davidson
Davidson 教授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的教授,也是該校 William James and Vilas Research 研究中心的主任。並且是國際學術界開啟正念與慈悲禪定神經心理學研究的開創者。Davidson 教授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班,並自1984年起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Davidson 教授是享譽國際的「情緒與情緒性疾病」教授,他曾經獲得多個美國國家級心理疾病科學研究者獎章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awards for his research including a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cientist Award, a MERIT Award from NIMH, an Established Investigator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s (NARSAD), the 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Hilldale Awar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同時,他也是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科學教授得獎人,並擔任美國「心智、生理、大腦與健康」相關研究協會、基金會與團體的主要督導,終至讓他在2000年時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所頒的最傑出終身科學成就的獎章(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 given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the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Award. )。他曾發表過超過 150 篇的期刊文章以及十多本書籍。
Ven. Dhammadinnā (Giuliana Martini)
哲學博士(那不勒斯大學,2010)
現任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助理研究員
專長:佛教語言學(巴利語、梵語、藏語、和闐語);印度伊朗語言學;初期印度佛教與印度初期歷史;佛教禪修;五、六世紀大乘在和闐的傳播。
國內學者簡歷(依研討會場次排列)
釋惠敏教授 (郭敏芳)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西蓮淨苑住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學術專長為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教務長、共同學科主任、共同學科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者。
溫宗堃助理教授
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專任助理教授。福嚴佛學院兼任教師。美國麻州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專業訓練課程。專長為初期佛教、巴利佛教、正念禪修的理論與應用。
謝仁俊教授
瑞典卡洛琳斯卡臨床神經科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合聘教授。臺北榮總教研部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小組主持人及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客座教授。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專長為腦影像學、神經精神醫學、神經麻醉及疼痛醫學、臨床醫學、神經生物學、復健醫學、睡眠醫學、認知神經科學、意識科學、神經工程。
賴明亮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部主治醫師。專長為臨床神經學、腦血管疾病、臨床藥理學、緩和醫療(醫師靈性照顧)。
陳榮基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任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曾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教授、主任、副院長。前恩主公醫院院長。臺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專長為神經內科專科。
杜正民教授
現任法鼓佛教學院佛學系教授及中華電子佛典協副主委,兼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暨「漢籍全文工作小組」召集人。專長為佛教數位典藏、佛教與資訊社會、佛學與科技應用、如來藏研究。
吳昌衛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功能性磁振造影、醫學影像與信號處理、認知神經科學。
黃創華助理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哲學博士。現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專任助理教授。英國牛津正念中心第一階段正念認知治療(MBCT)師資訓練課程。國際Zerka Moreno心理劇學院高級導演證照、訓練師證照。
鄭逸如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博士。現任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專長為壓力管理、身心壓力調節、疾病調適、診療調適、健康行為促進、健康焦慮管理與治療、情緒調適與管理、人際關係與溝通、自我探索與成長。
陳秀蓉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及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副教授。學術專長:臨床健康心理學、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
黃鳳英助理教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正念心理治療、喪親悲傷諮商、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醫療社會工作、死亡與臨終心理學。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MBSR課程首度推廣到台中地區
MBSR課程首度推廣到台中地區,黃怡萱老師(簡介)跟大家分享正念減壓課程的進行方式,下圖兩張,是MBSR原創辦者-卡巴金博士影片。

相關影片可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PEJGPuPFIvc
訂閱:
文章 (Atom)